-
日期: 2023-10-02 | 来源: 秋日么么茶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曾经我以为留在上海了,自己的孩子可以轻轻松松上个车。
结果车上早就挤满了人,还在想办法把车门焊死,不让车外的人进来,甚至车内也在打架,想踹下去几个人好让车里别那么挤。
所以我说北上广的中产们有点惨,他们是孩子的时候,爸妈躺平,现在成了爸妈,孩子又躺平了。
我来自北方一个普通的小县城。
从小到大,我的目标明确且唯一:努力学习,考上高中,再考大学。考到外地去,考到大城市去。
因为据说在大城市,分数线很低,学生读书很轻松,每天参加各种活动。学校实行素质教育,教的是音乐,艺术,人文这类课程,而且在《十六岁的花季》里,男生女生竟然大大方方地一起聊天,根本不忌讳。这着实让我羡慕。
相比之下,人家才是面向21世纪的学生,哪像我们,一天到晚傻读书,连托福,GRE都不知道是咋回事。
后来来上海读了大学,发现传言基本属实。
大一时有天晚上无聊,一个上海本地同学开始给女生宿舍打骚扰电话,用日语。女生被搞得莫名其妙,我们哈哈大笑。
笑过之后才感受到差距,人家已经能用日语开玩笑了,我们学了六年英语嘴都张不开。
这更加让我坚定了四年后的目标——我吃过的苦,不能让下一代再吃一遍。我确实没出生在罗马,但我的孩子可以从小就在罗马享受。
于是毕业后我留在了上海工作,扎根这里,如愿成了上海人的家长。
我错了,我猜到了前头,却没猜中结局:
罗马的路还是那么宽,人却越来越多,甚至开始堵车了。
我刚工作时,印象很清楚,单位里都是说上海话的。这让我很痛苦,因为我基本听不懂。
幸亏我勤学苦练,每天看《老娘舅》和《红茶馆》,才在半年内突飞猛进,达到了电话里对方听不出我是外地人的程度。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也说明当年上海还是以本地人居多的。后来慢慢地,单位里听到的上海话越来越少了,普通话甚至是英语变成了工作语言。
导致我偶尔听到上海话,还挺亲切。
从上海话的应用程度,可以看出上海是个好地方,来上海闯荡并且安家的外地人一年比一年多。
于是问题出现了。
这些外地人中,相当一部分和我一样,都是通过高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又留在上海工作,结婚生子的。大家和这座城市共同成长,变成所谓的中产。
我们是过去二十年高速发展的受益者,但也因此打上了思想钢印,形成了路径依赖。在我们眼里,人生只有一条路,那就是:
好好学习→考个好高中→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关键在于,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吗?-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