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2-08 | 来源: 腾讯新闻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编者按:
腾讯新闻2024年春节影像《无乡愁不团圆》发布,引发公众讨论。
来稿为作者墩墩基于影像对“故乡”的阐释。作者认为:每次回家不仅仅是简单的团聚,更是与不同时间段的自己隔空对话。没有人会一直记住你的模样和故事,但家乡会。
一、过去一年回了四趟家,在家时间超过40天
家在山东,工作在北京,过去一年的元旦、春节、五一、国庆,我一共回了四趟家,累计在家时间超过40天。以致于身边的朋友和同事都问:“你怎么那么爱回家?”“你和父母的关系很好吗?”
我是一个常常挂把乡愁挂在心上的人。作为一个1997年出生的年轻人,想想大概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乡愁了呢?
2016年高三寒假前夕,北方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手机刷到被白雪皑皑的覆盖的故宫,当时满在书堆里的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考到北京去。高考结束,我如愿以偿来到北京。当时父母想让我留在山大或报名其他省份更好的大学,但我毅然决然坚持,心想着离家太近多没意思。
胡同里下棋大爷的吆喝声、落日白塔下的飞鸟、仰望国贸CBD的只身渺小,算起来在北京已经有七年的日子,厚重与丰富交织确让我流连忘返,但每到空闲下来,我依然按捺不住想回家的念头。
北海冰场(图源:作者)
尤其是工作以来,面对屈指可数的假期和眼角日益下垂的父母长辈,更觉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抽空多多陪伴。在2022年北京疫情封控期间困在出租屋里,想回家的念头疯长。
二、淄博火了,我逢人就推荐人来旅游,“给你包吃住”
我的家乡在山东淄博,一个华北平原上的三线城市,齐国故都的历史和新中国初期辉煌的重工业是它曾经的底色,“鲁C”的车牌号——省内仅次于济南和青岛,被不少人视作一个值得骄傲的标志。
我对家乡的印象是秋日纷纷落下的梧桐树叶,高中上午跑操时两米外瞥不到人影的雾霾,和冬天一碗酥锅配面条。它仿佛是中国无数个北方城市的缩影,整齐规矩又平凡憨厚。
去年春天,淄博凭借烧烤陡然走红,让每一个当地人倍感意外。三四月份,我在朋友圈、抖音上刷到烧烤店门口簇拥的长队,市民操着略带“土气”的方言淳朴揽客,政府开通烧烤专线、城市张灯结彩,一阵阵暖意涌上心头,对家乡的自豪和思念也达到了顶峰。
五一特意赶归家,马路上随处可见全国各地的车牌,我扎堆挤进八大局菜市场里,寸步难移宛如置身南锣鼓巷,感慨淄博也能接得住这样泼天的富贵。这半年来,我找到机会就邀请身边的人来到淄博旅游,“给你包吃住”,完全一种小孩新买到糖一定要分享的状态。-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