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3-14 | 來源: 自由亞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北京 | 字體: 小 中 大
在俄烏戰爭的背景下,有關中國武力統壹台灣的國際討論愈演愈烈。然而,除了訴諸武力,中國對台灣的 #非軍事脅迫 也成為了關注的重點。多位專家本周叁表示,不僅台灣面臨北京的非武力脅迫,在 #台海 議題上態度不明朗的歐洲亦是其脅迫的目標之壹。https://t.co/LpDacimYcZ pic.twitter.com/M5EMPB3hLQ— 自由亞洲電台 (@RFA_Chinese) March 14, 2024
在俄烏戰爭的背景下,有關中國武力統壹台灣的國際討論愈演愈烈。然而,除了訴諸武力,中國對台灣的非軍事脅迫也成為了關注的重點。多位專家本周叁表示,不僅台灣面臨北京的非武力脅迫,在台海議題上態度不明朗的歐洲亦是其脅迫的目標之壹。
盡管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否認有所謂2027年或2035年武力攻打台灣的計劃,但中國當局壹再宣稱實現祖國完全統壹是“大勢所趨”,其對台灣勢在必得的言論加上解放軍持續騷擾台灣海空,國際社會對台海局勢近年來始終高度關注。
不過,大多數關於中國脅迫台灣的討論都聚焦在“武統”, 外界經常忽略中國的強制手段拾分龐大,遠不僅僅局限於軍事脅迫。
在美國智庫“卡耐基和平基金會”(the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周叁(3月13日)舉行的研討會上,台灣國防智庫“壯闊台灣聯盟”理事長吳怡農(Enoch Wu)直言,無論是使用武力還是非武力脅迫台灣,中共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其統治地位的穩定。
他指出,就非武力對台策略而言,中國當局主要使用兩種手段:“抹黑台灣政府,與反對派接觸而非與民選政府。這意味著繼續進行影響力行動,以突出台灣政府的失敗或不足。……另壹件事是散布謠言,稱中國大使館在為海外公民服務方面比台灣做得更好。這是就台灣內部而言,而在國際上,中國試圖使台灣失去作為壹個主權國家的合法性。”
吳怡農舉例說,在中國的施壓下,不僅重要的國際組織將台灣排除在外,航空業在標記機場時也被迫要求將所有台灣機場打上中國標簽。
德國智庫“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 (Stiftung Wissenschaft und Politik) 亞洲研究部高級研究員古德倫·瓦克 (Gudrun Wacker)指出,中國壹直在通過經濟措施脅迫歐洲國家,從而影響其對華政策。
她舉例說:“就立陶宛而言,立陶宛允許台灣開設辦事處,這激怒了中國人。中國隨後不僅向立陶宛表示,我們不會從立陶宛進口商品,也不會從其他歐洲國家進口使用立陶宛零部件的商品。”
瓦克還表示,在歐洲視角下,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實際入侵使得歐洲對台灣被“武統”的思考變得更加現實,但歐洲內部在對台政策上仍存在較大分歧。
她說:“行政部門和議會之間存在分歧,歐洲議會傳統上對台灣更友好,行政部門不希望台灣幹涉我們與中國的關系。……歐洲議會也首次派遣代表團前往台灣,但關注都是新的領域,如信息和網絡攻擊,還有很多其他事項沒有改變,這就是所有歐洲成員國的對華框架。”
卡耐基亞洲項目高級研究員孔適海 (Isaac B. Kardon) 在研討會上表示,中國壹直在武裝沖突門檻以下對台使用脅迫手段,這壹點在華盛頓的國防政策討論中經常被忽視。
他進壹步分析說,美國過於關注中國統壹台灣的時間表,沒有充分考慮中國阻止台灣獨立使用的其他手段。他建議,美國需要更切實防止北京逐漸擠壓台灣國際生存空間的努力。
(以上專家音頻由人工智能軟體代讀)-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