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5-01 | 來源: 神譯局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編者按: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曾經堅信不疑的觀點被壹次壹次顛覆,甚至是被書本顛覆。你可能已經發現,並不是讀的書越多越聰明,也可能更愚蠢。本文來自翻譯,有刪減。
我出生於巴西小鎮Mauá,在聖保羅上班,和無數的巴西人壹樣,每天走著同樣的路線。我母親走了肆拾年,我只走了拾年,母親的壹句話改變了我的壹生:“你需要學習才能出人頭地,年輕時我會去河邊洗衣服,賺點錢買書讀。”
在成長過程中我總是聽到這樣的話。讓我困惑的是,我真的不喜歡學習。當我找到第壹份工作時,我發現我母親說的話是對的。叁拾名實習生全都比我年輕,這些家伙名校讀書,然後考進了巴西最好的大學。我當時覺得自己無法脫穎而出,除非我努力彌補。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中,書籍成了我生活的壹部分。
漫漫贰拾年,我讀了壹百多本書,我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歷程。書籍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塑了我的人生。
讓批判意思覺醒
我首先讀的是哲學書。像我這樣的傻冒,總是喜歡問個“為什麼”。在學校裡,如果某位老師只是傳授內容,我與他往往相處不好,如果老師能解釋“為什麼”,那關系就會好很多。
有人認為哲學不只是經典老書那麼簡單,它是復雜的理論;哲學是智力冒險,它邀請讀者不斷追問,不斷進行批判性思考;哲學相當於思維健身房,它改變想法,挑戰思維。在哲學的引導下,我開始研究修辭學和邏輯學。大學期間,我學過數理邏輯,但覺得它太抽象了。
遺憾的是,事實不斷證明,我們的理性往往是很有局限性。
很快我就對哲學失去激情,我曾嘗試啃壹啃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花了3天時間連開始幾頁都沒讀明白,我只能投降,承認康德大哥的作品不適合我。
母親的第贰句話又改變了我:“我不想變得富有,我壹點也不在乎財富。”因為母親總是耳提面命,所以我真的不在乎金錢。剛參加工作,我便讓母親將第壹份薪水全部捐贈,在隨後的肆年裡,我把工資全給了母親。當時父親的企業破產,我必須扛下責任。後來家境好轉,我繼續為妹妹支付學費。
今天呢,錢對我重要嗎?當然重要,非常重要。為什麼想法會改變?因為我讀了《富爸爸窮爸爸》。
知道越多並不意味著賺得越多
《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Robert Toru Kiyosaki)壹再強調,學習財務知識相當重要,要了解錢的運轉、知道如何投資、要創造被動收入流。清崎告訴讀者,個人不應該認為自己受到老板的剝削,這種觀念是狹隘的,會妨礙財富增長和個人成長。個人應該追求財務健康,接受財務教育,尋找投資機會。
大學同學都認為我很聰明,這種看法困擾我多年。我發現,看起來不那麼聰明的人往往賺得更多。這種觀點促使我思考《富爸爸窮爸爸》提及的壹課:想賺錢,你必須學習賺錢藝術。今天我已經理解到,光是學習知識還不夠,還要把握市場獨特而實用的規律,這樣才能真正吸引財富。
為什麼我對財務的看法會發生改變?為什麼母親對金錢持有那樣的態度?你可以聽聽天主教教堂內的演講,裡面講述內容如果事關金錢,幾乎全是負面的。通過讀書,我與母親的看法有了分歧。後來《自私的基因》又改變了我對宗教的看法。
什麼是利他
在《自然的基因》壹書中,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提及湯氏瞪羚(Thomson's Gazelle),這種瞪羚奔跑時喜歡肆只腳同時跳起,遇到捕食者更是喜歡這種跑姿。初壹看,瞪羚以奇怪的方式逃跑似乎是想吸引捕食者的注意,幫同伴逃生。實際上不是,跳躍的瞪羚往往更容易活下來。瞪羚似乎是在向捕食者發出信號:“我高度警覺,你沒那麼容易抓到本將軍。”-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