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偏科":这个词就不应该存在
加拿大没有统一的高考,没有统一的录取分数线,大学录取主要考察11年级和12年级相关科目的分数,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录取标准都不一样,学生可以登陆学校官网或者安省大学信息网去查看,然后早做准备,有的放矢。而学生的分数则由老师决定,老师主要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测验等来打分。
说到这里,大家恐怕都有一个巨大疑问:这后面作弊的空间实在太大了。但我几乎没有听到过这方面的丑闻,据我最浅层的猜测:
1、老师没有这个冲动,对于他的绩效考核,学生成绩只是参考因素之一,仅此而已;
2、学校也没有这个冲动,公校没必要,私校或许有,我听说有的私校打分会特别宽松,但这类学校会慢慢失去诚信,大学会针对这类学校(参考毕业率)降低其系数;
3、最重要的是,学生和家长也没这个冲动,因为这边名校毕业太难了,正如上一篇所说,小学让你玩,大学玩命折腾你——你勉强考上多伦多大学,毕不了业,回头还要去重新读个college,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加拿大可不比中国,考上大学就躺平,还基本上都能毕业。
4、除了制度设计,社会道德风气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宗教信仰的文章可参考,总之,如果什么都要靠制度规范,执行成本会非常高昂。
最后说一下:中国可以学吗?
我认真思考了,觉得学不了,因为教育制度背后是政治制度。
从操作的层面,要提供足够丰富的选择,就必须有足够多元的来源,基础是一个足够开放的社会。这边有公立教育局,有天主教教育局,还有私校,课程除了学校自己设置,还有对外合作,而且不同层级的人都有相当的自主权。而大一统必然导致标准化,整齐划一既是需要,也是能力——即便它想多元化,它也做不到。
除了运作机制所不能,目标同样大相径庭。
科举制度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发明,对世界最了不起的制度贡献(相比之下四大发明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但可惜的是,到今天它仍然只是一个筛选淘汰机制,是唐太宗说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而不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教育为谁服务?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区别。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本质而言,它不仅是洗脑,更是服从性测试。毫不夸张地说,中学阶段的思政、历史有百害而无一利,几乎每一页都是有毒的,就是一坨狗屎。为什么要让你吃屎?因为吃了就意味着服从,如果你不能经过这个测试,要你何用?
回头开头那位读者所说的“善意的社会”,何谓“善意的社会”?一个最基础的出发点就是把人当人看,而不是把人当工具。而如果大的制度不把你当人看,教育制度岂能把你当人看?这话只能说到这里了。
也许有人会说:你说半天,不能帮助解决问题,说这些还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至少可以让我们知道:它不合理,更不是天然合理。而知道本身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