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 我在排名第一的藤校,亲历川普赢后的全校悲伤
而1960年代后,顶尖学术机构开始录取非白人男性学生,部分出于其害怕错失人才的恐惧,扩大自己对于非裔招生数量。
普林斯顿因同样的原因在1973届中开始招收女性学生。今年,最高法院法官Elena Kagan(1981届)就是普林斯顿最早一批女性校友之一。
90年代末的自由主义和全球化浪潮,大学需要吸纳人才的范围扩大了,伴随此改变的是一所学校需要证明自身价值的范围——
顶尖的学术机构愈发需要证明自身的“全球影响力”或者对于“全人类”的影响。
2013年上任后,Eisgruber校长在普林斯顿的校训“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Princeton in the nation’s service)”后加了一句“同时为人类文明服务(and in the service of humanityy)”。
于是,其要求学生具拥抱“多样性”(diversity)——坚信愈多国家和文化的人聚在一起,愈有利于成功——和“包容性”(inclusion)——要接受各个国家和文化的人。
“多样性”和“包容性”因此从来都不是学术机构自发的道德准则,而是资本和信息全球化下对于学术机构竞争力的要求。
■Tiktok博主收集的藤校种族多元性数据
藤校成为价值观最单一的地方
于是,无论学生来自哪个国家或文化,是否能成为“各个国家和文化的代表”成为了普林斯顿的本科招生标准之一。
文书就是重要呈现。
申请者被要求讲述自身“无法缺少的重要性”,能为学校的多样性产生怎样的价值;附加文书再次要求学生讲述自己的身份,同时解释自己为什么符合学校对于多样性的需求。
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的附加文书,则要求学生解释自己能为解决人类共同的问题作出怎样的贡献。
一定程度上,美国学校的身份政治是要求学生将一种植根于全球化的身份——“全球公民”——垫在任何的性别、族裔、国籍、甚至是宗教信仰之下。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美国顶尖大学既是文化、性别、宗教身份上最多样的地方,又是价值观上最单一的地方。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