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60万上名校,最后沦为海归废物…

"现在的中国申请者,背景和材料都太过相似。说实话,看到第50份'商科申请+银行实习+社团主席'的简历,我都快睡着了。"那位招生官无奈地说。


但更让我震惊的是他接下来的话:"我们宁愿招收一个有独特经历和真实思考的普通本科生,也不要再看那些'完美包装'的水货了。"

这些年,我看过太多出人意料的案例:

有个学生,本科是内蒙古的一个普通二本,但因为做过两年乡村教师,写了一份极其真诚的个人陈述,最后竟然收到了爱丁堡的offer。

反观那些看起来光鲜的"完美申请者",背后的故事往往令人心酸。前几天我遇到个清华毕业的学生,花了40万找"包装顾问",结果连KCL的面试都没过。

说个残酷的现实:现在英国名校的录取,真不是简单的"刷分数""堆背景"就能搞定的。那些整天嚷嚷"保offer"的中介,要么是不懂行,要么就是在忽悠人。

我手里有一组内部数据:过去三年,英国G5院校的中国学生面试通过率不到30%。为什么?因为面试官最害怕的就是那种"背景漂亮但没有真实思考"的申请者。

所以我现在对学生说的第一句话永远是:"别急着谈学校,先想想你为什么要去英国。"

你知道吗?真正的名校申请,考验的从来不是你的背景有多光鲜,而是你对自己的认知有多深刻。

4

昨晚收到个2018年去英国的老学生微信,现在已经在伦敦定居了。他说了句让我深思的话:

"麦哥,这几年看着一批又一批中国留学生来了又走,我终于明白当初你说的'留在英国不是靠运气'是什么意思了。"

作为一个看着几千名留学生赴英又回国的老人,我必须要说:留英从来就不是一场运气游戏,而是一场考验综合实力的马拉松。

记得去年在一个HR圈的饭局上,一位在伦敦工作15年的猎头说过:"中国留学生最大的问题,不是能力不够,而是不懂得如何把自己的能力转化为英国企业需要的价值。"

这话听着扎心,但说的是实情。

我手里有组数据:2023年英国硕士毕业的中国留学生中,只有7%拿到了工签。但有意思的是,这7%里面竟然有超过40%不是来自传统名校。

为什么?

给你讲个真实案例:我有个学生,在谢菲尔德读的普通硕士。但他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做一件事 - 帮导师做课题研究的数据分析。一年下来,不仅拿到了一等学位,还通过导师的推荐进了一家英国科技公司。

反观那些整天喊着"要留英"但最后灰溜溜回国的同学,他们的共同点是:总在等一个完美的机会,却不愿意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积累。

圈内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真正想留在英国的人,必须在入学前就开始准备。但大多数人都是毕业前两个月才开始慌慌张张地投简历。


说个你们可能不知道的内幕:英国很多公司的校招,其实在你入学的那个9月就已经开始了。等你开始投简历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过去这些年,我发现那些成功留英的学生,都有三个共同特征:

第一,他们都特别清楚自己的"差异化价值"。不是简单的"中英文双语",而是真正能解决英国企业痛点的能力。

第二,他们很早就开始构建自己的职业社交圈。不是泛泛的认识几个人,而是深度参与到行业社群中。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他们都有极强的抗压能力。要知道,在异国他乡重新开始,光有能力是不够的。

评论区说说你的留英计划?让我看看你是否具备这些特质。

记住,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你现在就在英国读书,别再刷抖音了,去想想怎么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

5

手机又响起一条留学生的求助信息:"麦哥,我好迷茫。UCL读了一学期,感觉不是我想要的。但家里砸了60万,现在退也不是留也不是..."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