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花钱让人监督自己,有人因此月入四万
今年暑假,研究生蔡虹支付约300元,请来陌生人监督自己写论文。
每天睡前,她会把隔天的学习计划发给监督员。早上按照计划时间进入线上会议室,就此开启被监督的一天。当天晚上,再向监督员汇报论文进展,结束被监督的一天。如此往复。
在那间线上会议室,二三十个窗口里的画面大同小异,有人敲打着键盘,也有人翻动着书籍。聚在一起的人们埋头做着自己的事,没有人说话。他们的目标不一定相同,但和蔡虹一样,都购入了监督服务。
监督会议室里人们埋头做着自己的事/受访者供图
在社交平台上,有大量提供监督服务的人,收费从每月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监督规则很简单,利用文字、视频或打卡方式,追踪客户的任务完成情况,并适时提醒、催促。根据客户需求,一些团队还提供不同风格的监督员,如温柔的、严厉的,还可能提供起床叫醒服务,以及更私人化的聊天督促。
花钱找监督的年轻人并不罕见。在面对学习、工作、作息、锻炼等需要自律的场合,部分年轻人“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他们不再单打独斗,转而选择花钱找人监督自己。
01
承载“希望”的监督
早上7点50分,闹铃在床头震动个不停。李希米困得睁不开眼,却知道自己不能再继续睡。因为很快,一条会议室邀请链接就会准时躺在聊天框里。
发来信息的人,是李希米特意花钱找来监督自己的监督员。比起机械的震动和响声,监督员的消息会透过屏幕,更让她感到真实。
这项监督服务带有“惩罚”。若她迟到超过五分钟没进会议室,会被监督员的电话催促,迟到多了,还会被退费“开除”。光是想象这些就让她倍感压力。她从床上弹起来,快速洗漱后,草草吃过早餐,就进入会议室。
只有李希米和监督员在会议室里。她打开摄像头,露出手部和学习工具,比如书本、键盘等,同时点击共享屏幕。中途,若屏幕切出学习画面,或打开手机,监督员会发信息询问情况。
不知不觉,这样的监督持续了三个月。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