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无缘985 落选两大原因曝光
真相远非表面那么简单,政策变动、家庭压力、自律差异,甚至一块金牌背后的人生选择,都让这场“保送争议”暗藏玄机。
一、985大学保送通道突然关闭
全红婵原本最有可能保送广东本土的985高校中山大学。 但2024年起,中山大学暂停运动员保送政策,直接堵死了这条路。 而陈芋汐所在的上海,同济大学保送通道稳定开放,加上其父母是体育从业者,早早就为她规划了学业路径。
2025年全国保送运动员共1101人,仅78人进入985/211高校,全红婵所在的广东省保送名额仅占全国总人数的5.3%。 相比之下,北上广等经济强省占据85%的保送名额,西藏、青海等地连续三年无人入围。 这种地域资源分配不均,让全红婵的“211保送”成了无奈之下的最优解。
二、家庭拖累还是务实选择? 农村女孩的挣扎
全红婵出生在广东湛江农村,父母务农,母亲长期患病,家庭年收入不足5万元。 她14岁进入国家队,初中未毕业便开始封闭训练,文化课基础薄弱。 2024年巴黎奥运会前,她甚至因文化课成绩未达标,险些失去参赛资格。

而陈芋汐来自上海体育世家,父亲是体操教练,母亲是大学教授。 她从小接受双语教育,英语流利到能接受外媒采访,文化课成绩在同龄运动员中遥遥领先。 这种差距直接反映在保送标准上:985高校普遍要求运动员通过文化课综合考核,而全红婵的短板让她难以达标。

三、每天称重10次 vs 偷吃零食被骂
陈芋汐以“魔鬼自律”著称。 为应对发育关,她每天称重10次,严格控制饮食,甚至因0.1公斤的体重波动加练2小时。 这种自律延续到学业上,她提前完成高中课程,并自学大学英语教材。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