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学者论文致谢感动全网,耳鸣失眠成"努力病"

摘要:他出生在黄土高原的窑洞,靠着对努力的信仰,一步步考上名校,成为高校教师。他曾是村支书、是打工仔、是考研七战终上岸的硬骨头,也是一个几乎把自己榨干的人。
他的故事曾在社交平台上刷屏,被称为“草根逆袭”的励志模范。然而履历之外,是耳鸣、失眠、焦虑、对失败的极度恐惧——也许可以称做“努力病”的种种症候。
这是一个人的故事,也许也是更多人的。那些背着卑微出身的重压、时代的焦虑,在夹缝中努力改变命运的人。而我们很容易忽视,那些最努力的人,有时也是受伤最深的人。
文|周航 编辑|王珊瑚 视频剪辑|张歆玥
努力是对的
如果我们这个时代有什么信仰,努力是相当重要的一条。努力是对的。谁都知道这句话,也无法否认这点。你努力一点,能考个好学校;更努力一点,能进大城市;如果继续努力,还能买个小房子。你要是再努点力——那就是他那样的人了。
他的起跑线不是落后一点,是连跑道都没有。他出生在黄土高坡的窑洞,在煤油灯下学习识字。没有资源依仗,他只能拼命学。
他愿意为此忍受一切。31岁,他独自到北京读博,住着5平米的出租屋,长期伏案让他至今腰疼,脊椎两旁像插了双筷子。他的努力足以感动自己。第三次答辩通过后,他为博士论文写致谢,哭了好多次。
人们欢迎他的故事,一个“成功的草根”,多么鼓舞人心。他的论文致谢,一篇题为《可怜无数山》的文章,被百万人阅读。
他叫赵安,今年38岁,现在是兰州大学一位讲师。在学校里,他名气不比学术大佬低,许多学生听过他的故事。

4月,赵安受一所中学邀请做励志报告会。讲述者供图
努力是对的,在论文致谢走红三年后,他有了旁人眼中的一切:编制、教职、影响力,爱他的妻子、样样好的女儿。
然后呢,理想生活真的就来了吗?努力是对的,但社会很少告诉我们,拼命改变命运之后,那些成功者简历上不会写的事。
当我带着这个问题来到兰州,赵安带着十分用力的笑容接待了我的到访。他个子平平,长着一张书生的脸,翘着几缕没梳齐的头发,从头到脚穿一身黑。
“我给您汇报一下”,第一次见面,他就开始讲各种写作计划。光这些计划可能都够写本书了。他不拒绝任何问题,很多时候不需要提问,他自己一个劲讲,脸上挂着笑,眼角扯出深厚皱纹。
显然,他仍在拼命地工作,仿佛一台努力的永动机。在路口等人的5分钟,他会在手机上看一篇文献。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