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接受"有条件的爱",是心智成熟的标志之一




前阵子一位朋友聊起来:“长大后,我就一直在关系中渴望无条件的爱,但总是失望,它真的存在吗?”

我想,这也可能是不少朋友的困惑:爱究竟有没有条件?心理学上说的那种“无条件的爱”究竟是什么?成年后的我们又该怎么看待有条件的爱?

于是今天我们就邀请编辑们来聊了聊这个话题,也欢迎你一起参与讨论👏

01

只接受“无条件的爱”可能是创伤的表现

@ 尹饱饱

心理学上常说的“无条件的爱”其实是指生命最初的阶段。

我们还是小婴儿,完完全全需要依仗另一个人的“爱”才能活下去,那个时候婴儿和养育者之间还称不上“关系”,因为是单向度的,需要养育者完全围绕婴儿的需求打转,成为“容器”,提供支持。婴儿也无法分辨出自我和他人的边界,他们眼中只有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就哭闹,需要很多,且无法给予。这个时候的爱,就是无条件的。

你可能也感觉到了,这种无条件的爱很像一种完全没有边界的融合,所以很快就发生变化了(也不应该一直持续下去)。但这个阶段依然是重要的,得到过无条件的爱,孩子才能接受一些“恰到好处的挫折”——养育者也有自己的需求,不会随时随地地满足自己,甚至养育者也会对自己有一些“要求”。这个时候他们逐渐完成和养育者的“分化”,感受到他人的存在。

但如果最初的阶段没有得到满足,在以后的生命里就会一直陷入那种对“无条件的爱”的追求,其实是对生命最初那种完全融为一体的感觉的渴望——大概率是要一直失望下去的。

▨ 对他们来说,带有条件的爱,就是不爱;

▨ 成年人之间能建立的那种关系,对他们来说可能也是“不够的”,总是掺杂着很多失望、冲突、另一个人的需求;

▨ 他们眼中的爱,也大多数是“被爱”的意思(而不是去爱另一个人);

▨ 渴望无条件的爱,某种程度也是因为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这个时候,可能需要停下来看看,是不是被过去的某些东西“困”住了。


02

我不在意父母“有条件的爱”

@ 鲨鲨

从很早起我就意识到:父母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

上小学时,因为成绩一直很好,总是稳居全班第一,我一直是那个“别人家的小孩”。爸妈对我也特别包容,他们会经常夸赞我,几乎从不冲我发脾气,在大事小事上会给我更多自主权。在那时,我似乎体验到了父母给予我的最丰盛、最充盈的爱。

然而,上初中时我的成绩开始下滑,从班级第一掉到了班级前十。于是,我最爱的绘画兴趣班以“干扰学习”为由被停掉了;我被禁止和同学出去玩,理由是:怕我被学习不好的孩子带坏;当我呆在卧房,总能听见爸妈在门外说悄悄话;他们甚至会指责我爷爷,“你不该带她去理发店剪那个齐刘海,她现在开始爱美了”……

后来,父母和我慢慢和解了。可能是因为学习成绩升了回去,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意识到,无论如何,我都无法退回小学时的那个“乖女儿”了。

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意识到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必须满足他们的期待,才能获得更多的爱。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俄副外长:对俄最后通牒的企图不可接受 川普接受儿媳专访 亲揭历史定位 盼成"救国好人"
    川普接受儿媳专访:美国当时正处于悬崖边… 大陆热帖:这是美国现在最火热的话题,没有之一
    披露:普京促伊朗接受"0铀浓缩",遭拒 联合国:美方制裁不可接受,是一个危险的先例
    美中情局和FBI前局长接受刑事调查..... 59猝然辞世的傅国涌曾经是我最想认识的人之一
    川普松口"关税还可以谈"!满足2条件仍有机会转圜 莫迪政府:印度是世界上最平等的国家之一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