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猝然辞世的傅国涌曾经是我最想认识的人之一

傅国涌曾经是我在杭州最想认识的人之一,后来在晓风书店有一面之缘。当时是书友见面聊天,他说他读书比写作还要紧。他天生异相,眉眼嘴鼻均非常夸张,如庙里面的伏虎罗汉,笑起来却瞬间变得慈眉善目,斯文腼腆。




傅国涌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独立知识分子,靠严肃的人文思想写作为生。这是很难的。相当长一段时间,这类文章的稿酬非常之低,与作者的劳动很不相衬,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我有时候收到稿费单,都觉得不值得跑一趟邮局去取。但因为三个月不取会退回去,就常常到了最后几天才去拿出来。不是为了花这笔钱,只是担心编辑部以为作者已经不在了。

在一个高房价的年代,一个体制外的写作打工人,靠给报刊写文章在大城市活下来,简直是个奇迹。当然傅国涌的文章,稿酬标准可能会不一样。他的文章,哪怕是篇幅不长的稿子,也很厚重、扎实、有思想,看得出很下功夫。他曾经是南周、经观书评、炎黄春秋等一系列重要刊物的重要作者,他们大概也会考虑到他的生存状况,加上他下笔很快,笔力勤奋,他的书也经常再版,所以也算活得不错。当然长期下来也是很损耗生命的。批判性的写作者长寿的不多,可能跟这有关,加上比较忧思焦虑。

我想认识他的原因,一是以写作为生曾经是我的理想,他算是我的一个榜样。但是我知道自己无论能力还是勇气方面都做不到。其次,我们的阅读趣味、思想立场和写作取向高度贴合,他经常供稿的刊物,恰是我订阅的范围。读他的文章,常有相见恨晚之感。读他的书,则让我颇感焦虑,觉得他写了我想写的选题,而又写得那么好,常为之废书长叹。

民间、公共、私人,这是傅国涌写作的三个关健词。民间立场、公共写作、私人视角。他是非常典型的人文知识分子,以启蒙为已任,是本世纪00年代公共写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作者。“历史不是为了让人哭,也不是为了让人笑,而是让人明白”。他的《追寻失去的传统》一书追溯言论自由与公共空间的兴衰,表明了他的写作立场。他的史论文章以史带论,用资料说话,有很多创见,却又道出了常识。他的历史写作尤重私人视角。《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通过当事人的日记、书信和回忆录,以个体生命体验折射大历史。我曾经读过大量日记、书信、自传,也在旧货市场淘了一些私人书信和日记,却一直没有好好去梳理写作。


近年很少看到他的文章了,后来才知道他从2017年开始,放下研究和写作,在一个小巷子里办了“国语书塾”。



我其实对“国学教育”、“私塾教学”这一类教育实践活动不以为然,当年“五四”所反的,不就是这些东西吗?以私塾反应试教育,错了!私塾就是最传统的应试教育,埋头国学,皓首穷经,只为一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而现在和将来都是一个全球化的科技社会,我们需要的是现代和未来的眼光。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大陆热帖:这是美国现在最火热的话题,没有之一 曾经的泡泡玛特代工地,如今想做自己的LABUBU
    莫迪政府:印度是世界上最平等的国家之一 复旦学者:对稳定币的认识,风物长宜放眼量
    胡锡进:不得不说,这是近年来最不成功通报之一 温哥华机场有世界最好机场咖啡馆之一
    曾经的顶流潜力股,糊成十八线?(图 曾经是顶流,但这些男星红的快凉的也快
    爆63岁周星驰不结婚原因,错过曾经最爱的她 陈雷惊传辞世享寿86岁 见证台湾历史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