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伴读师背后:一个学历灰产业正在浮出

这个暑假,“伴读”成了家政中介和家教平台上的热词。
有中介说,过去一年才遇一两单“住家伴读”,现在一周就有好几个家长主动来问:要学历好、能全英交流、懂兴趣开发,有独立房间,不做家务,最好还会开车。
连闲鱼上都出现了“代举报补课”的有偿服务单,收费从一百到五百元不等。教育的灰温度,在不同端口同时升腾。
平台分类也悄悄多了一栏,有的写“儿童陪伴师”“高级家政”,有的单列出“陪学专岗”。客服说得直白:“家教教书,伴读陪娃。”
小红书上,“伴读日程表”成了晒图模版:七点起床、早饭、阅读、骑车、游泳、写总结——排得像课表,也像日托说明书。看着像家教,时间却从早到晚;像保姆,又被寄望于习惯、性格,甚至人格塑造。
它没有明确定义,却正在一二线城市悄然铺开。不是教育系统的一环,也不只是生活服务,更像是家庭自建的“微型系统修补”:一个人,顶替掉本该由系统承担的支撑。
我们见到几个做“伴读”的年轻人。她们没有“大厂焦虑”,也谈不上“反思教育”。她们只是,找到了一种看似体面谋生的方式。

被嵌入的生活
苗苗没想过自己会做这份工作。
她是海归,学艺术传媒的。2022年回到上海。第一份工作在教培机构,月薪五千,房租三千五。钱不够,但也不急,日子慢慢过。常常还没到月底,工资就没了。
她话少,性格慢,不喜欢抢,也不太解释。
后来,她在社交平台刷到“伴读师”的培训,说是新职业,也能考证。她报了几个课,一口气考了四张育儿类证书。半年后,成了中介的主推资源,开始接住家的单子。
第一户在陆家嘴,孩子四岁,读国际幼儿园。雇主要求“全天候陪伴”:讲英文绘本、接送上下学、做辅食、设计游戏,还要懂艺术、有耐心、会写教学总结。
月薪一万五,节假日有奖金。在家政市场不算高。但她是海归,学历有议价空间。半年后涨到两万一。一年半,她在这户人家挣了将近三十万。
她的生活有精确的时间表:
六点半起,七点叫孩子刷牙洗脸,换衣服。
八点前吃早餐、读绘本。
九点送去幼儿园。路上三十分钟,带孩子复习单词。
返家后整理房间,做教学计划。
下午去兴趣班,游泳、篮球、乐高,每天不一样。她提前准备泳裤、水壶、柠檬水。回程继续练单词。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