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克争论:信仰政治化?还是信仰公共化?
我注意到:此文引发了百余条讨论,且评论区否定、批评的声音明显多于肯定的声音。
但我愿意先为作者说两句话。
第一,文章具有批判性思维。基du徒不能人云亦云。
今天大家都在纪念柯克时,作者愿意从不同角度发问,这本身就是好的。
而我们每个人都应兼听不同观点与论证,最终独立思考:
柯克究竟代表什么?
我该如何看待他?
第二,文章有重要的警醒意义。
信仰在历史上的确屡次被工具化、政治化。
所以,这是非常危险与现实的试探。
教会若失去属灵根基,就可能被世俗权力利用。

即便在悼念柯克、好评如潮的当下,这样的提醒仍值得珍惜。
然而,批评亦有其道,批评本身也需要批判性思维的校正。
例如,批评须精准、中肯,带着爱的温度;
回应建设性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批评之后要回应建设性的问题:
基du徒究竟应不应该关心公共?
能否参与政治?
如果可以,该如何参与?
这正是原文不足之处。
文后的许多评论就不断指出:文章批评有余但建构不足,在概念和方法上也存在问题。
本文亦提出几点回应,希望通过厘清概念、界定边界等,进一步探讨基du徒公共参与的真正路径这一重大话题。

一、概念需要厘清
讨论问题,最怕概念模糊。
若概念不清,批评就容易落空,反徒生争端。
针对此文,特别澄清四个常见混淆:
1. 信仰政治化 ≠ 信仰公共化
• 信仰政治化(politicization of faith):把信仰降格为政治工具,为权力背书、为利益服务。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