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华人,今年有望拿诺贝尔奖.....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2025年诺贝尔奖将于10月6日起陆续揭晓,生理学或医学奖于北京时间6日17时30分公布。其中,出生于福建农村的华人科学家、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教授陈志坚被认为是本届诺奖得主的热门人选。
就在9月25日,陈志坚刚荣获“引文桂冠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理由是:“他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免疫系统识别病毒、细菌及癌症机制的理解,为自身免疫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及癌症免疫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引文桂冠奖由科睿唯安发布,被称为是“诺奖得主的预测名单”。截至目前,已有83名引文桂冠奖得主随后摘得诺贝尔奖,其中13位引文桂冠奖得主在当年即获得诺奖。
至此,因突出的学术成就和贡献,陈志坚已先后荣获“科学突破奖”“拉斯克奖”“引文桂冠奖”三大国际公认的“诺奖风向标”,离最高峰的诺奖仅一步之遥。
“陈志坚教授是国人最高智力水平的代表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曾如此评价道,“他的成就,标志着华人生物学家渴望企及的巅峰。”
福建农村出身
1966年,陈志坚出生在福建泉州安溪县的一个农村家庭,父亲在300多公里外的福建南平工作,母亲是当地的小学老师。作为家中三个孩子的老大,陈志坚从小就一边读书,一边为母亲分担家务。
与许多从小怀揣梦想的科学家不同,陈志坚与科学结缘纯属偶然。他曾在一次采访中坦言,中学时他对科学事业一无所知,也没有太多选择,考大学只是为了走出农村,获得更好的生活。
13岁时,陈志坚进入安溪一中读书。在老师眼中,他话不多,学习专注。“个子不高,总是背着个大书包,里头装很多书,一有空就读书。”
虽然家境并不优渥,但陈志坚的父母非常重视教育。1981年,陈志坚以全系第一的成绩考入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临行前,家人花40元买了一台二手录音机,让他带去大学学英语。
这台二手录音机陪伴陈志坚整个大学时光,他每天都会跟着录音磁带学1小时左右英语。老师们也被陈志坚的勤奋打动了,特地留出一间5平方米的小广播室以便他利用课余时间读书。
1985年,陈志坚以外语全省第一的成绩,考取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硕士。一年后,他又考取美国纽约(专题)州立大学,继续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1991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陈志坚曾给父母写了一封长达6页的信,其中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幸好小时候吃那么多苦,现在才能耐得住如此大劳。
即便日后获得有着“科学第一巨奖”之称的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他也感谢教育为人生带来的改变。
“我认为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证明教育是最伟大的平衡装置。但是,教育不仅使我摆脱了贫困,还使我得以探索这个世界,这个奇妙的科学世界,让我和我的同事们探索我们自己的内在,发现一些从未有人见过的分子。”陈志坚在获奖感言中说。
他还激励年轻人:“如果我能做到,你们也可以……”
“国人最高智力水平的代表之一”
博士毕业后,陈志坚来到全球知名的索尔克生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之后在医疗公司担任研究科学家。
期间,他参与开发了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药物VELCADE。这款药物问世之前,多发性骨髓瘤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仅在美国一年就夺去1万多人生命。VELCADE成功研发后,患者寿命得以延长。
1997年,陈志坚进入得克萨斯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工作,从助理教授一路升任终身教授。2005年起,他受聘担任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在此期间,他延续了从博士阶段开始的研究方向并相继取得突破,包括揭示线粒体在免疫中的新作用等。
2012年,陈志坚及其团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发现了cGAS酶。研究证实,通过一系列连锁反应,cGAS酶最终会激活细胞的免疫和炎症反应,从而帮助机体抵抗病原体的攻击,有望用于治疗或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病及某些癌症。
陈志坚曾在接受采访时解释,cGAS就像一个防盗警报器,当检测到危险时就会启动人体防御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机制。这意味着,cGAS酶有助于启动免疫防御系统来对抗感染。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