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香港青年学佛: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人可以回归自己

阿珠在禅修颂经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平静的力量。
阿珠搬进元朗的村屋已经有四年。站在露台望出去,远方是鸡公岭山脉,近处是广袤的田野。近年来,她的家越来越多与佛有关的元素——楼梯间有她亲手抄的《心经》,大门旁的小柜子放了地藏菩萨的雕像,还有墙壁挂着台中菩萨寺的月历,上面写着:“慈悲可以让心的空间变大”。
“很多都是因为学了佛(才有),希望有个清静一点的环境,让自己安心一点,”阿珠今年33岁,是香港前立法会议员朱凯廸的助理。2020年9月,朱凯廸宣布不延任议员,并在翌年解散团队。“很lost(迷失),不知道自己是谁,”阿珠说。
以前,她跟着朱凯廸关注土地、保育、环境等议题,总觉得自己有着力点,可以共建自己想要的空间和社会。但团队解散,时局把自己抛到未知之中,“就像自己的理想突然被人一下扯下来,没了”。她感到非常迷失。后来,阿珠在禅修颂经的过程中,她找到平静的力量。
在香港,疫情的低气压接着社会运动笼罩香港。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面对不断翻搅的情绪和压力,越来越多年青人藉助佛学,寻求内心的平静。推广佛学的年青组织“佛系”在2021年成立,创办人何昊禧记得在疫情期间,名额仅得8人的实体活动,最终吸引近60人报名。而现时的活动,平均每场也有25至30人参加,参加者年龄平均在40岁以下。
“简单讲就是心不安,”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剑锽教授说,“有的人是健康的不安、有的人是金钱、有的人是情感......”因为心不安,所以进入宗教,希望求得一个解药或解答。“人总是要有依靠的。”他说。

台中菩萨寺的月历,上面写着:“慈悲可以让心的空间变大”
“佛都做不到”
2024年,阿珠参加法鼓山的共修体验活动,第一次去学念佛号“南无阿弥陀佛”两小时。在念的过程中,阿珠发现自己竟能稳住心神,为当刻的氛围感动,“那一刻是很舒服的,因为你用了时间去念佛、压住自己不要想负能量”。
在2021年失业之后,阿珠像是一个慢慢泄气的球。她身体的毛病越发明显——她吃素,但因为不懂调节营养,胃变得很差,时常感到胃胀、失眠,“那时候觉得自己是一团负能量,身体也不好,情绪也不好,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的去向是怎样”。
她想重新了解自己。当时,社会流行强调自我探索的“新时代运动”(New Age),阿珠和朋友开始学占星、“人类图”。“我觉得可以看到我的雏形、我大概是怎样(的人),但是它没有给到一个修行的方式,你要怎样去成为更好的自己?”不用很久,她想起了佛学。
在佛教术语中,有“因缘”一说——种子是因,水分、阳光、土壤等能让它成长的就是缘。阿珠与佛的缘,要数回2017年,岭南大学前副教授陈允中给她推荐的一本书。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