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情報] 華人涉傀儡集資貸款炒房偷稅被曝

今天環球郵報爆料,華裔顧俊剛(Jun Gang Gu, 音譯)巧妙使用他人身份在大溫地區貸款炒房,涉偷稅被線人實名舉報。




配圖為顧先生

根據實名線人Demetre Lazos舉報材料和環球郵報調查顯示,顧先生是2009年通過聯邦投資移民項目移民加拿大,現為加拿大公民。移民溫哥華後,成立了3家房地產公司,通過簽署房地產“實際受益人”合同方式,使用來自他人的借貸資金做首付,他人身份在加拿大銀行貸款,購買住宅物業,幾年後炒賣出去。整個過程涉嫌規避巨額稅負, 暴露出加拿大嚴重的系統漏洞和松散的政府監管。

根據環球郵報對至少36單房地產交易的調查顯示,顧先生或者他所有的幾家公司通過高息攬儲集資(在幾個案例中,為月息1%,或年息15%),吸引了多名“投資者”,包括本國人和中國人。顧先生使用這些投資者的資金作為購房首付,以及使用他們的身份向加拿大銀行貸款購房。見下圖:



這些投資者需要簽署”全權委托書“(Power of Attorney)授權顧先生或其公司購買房地產,雖然這些房產的產權證使用的都是“投資者”名字,(也作為投資安全性的擔保)。但房產的“實際受益人”卻是顧先生,投資者除獲得歸還的借款本金和利息外,所有收益都歸顧先生所有。通過這種方法,隱藏了真實業主身份,輕易地獲得了巨量的購房資金,在賣房時還通過業主“自住房”政策,規避了資本利得稅。

環球郵報的壹個案例顯示,壹套房產在空置3年多後,以500多萬加元售出,在過去2年中,顧先生共向其“投資者”支付了120多萬加元“管理費”和“傭金”。而在同壹時期,顧先生和夫人經常從其銀行賬戶轉出大筆資金,有時壹筆就超過60萬加元,而其信用卡消費超過31萬加元,家庭以寶馬奔馳轎車代步。

顧先生的報稅記錄顯示,2015年其個人收入僅為45865元,而其妻子唐敏(Min Tang, 音譯)為23612加元。其名下的3家公司全部申報虧損。然而自稱是“家庭主婦”的顧太太最近卻能在西溫以210萬加元無貸款購買了壹幢帶有壯觀海景的全新莊園--當然這是從其投資者手中以遠低於市場價格“購買”的。

根據顧先生名下3家公司的支票記錄,在2014年到2016年間,至少收到760萬加元款項,但都被標注為投資者“借款“,根據加拿大稅法,這些資金都屬於”非納稅款項“。




配圖為舉報材料

這些投資者購房記錄顯示,很多投資者申報名下房產為”自住房“, 雖然他們根本壹天也沒有居住過。但卻可以在賣房獲利後,無需繳納資本利得稅。

環球郵報甚至調查了顧先生的壹些“投資者“。壹名叫張申林(Shen Lin Zhang, 音譯)的客人在2014年申報收入59711加元,納稅2594加元,而家庭主婦張夫人則居住在溫哥華價值200萬加元的房子裡。在同壹時期裡,張先生以300萬加元賣掉壹套房產,然後再以和顧先生合作的形式,買入2套總價值400萬加元的房產。而張先生還擁有大約300萬加元的海外資產。

加拿大稅局(CRA)正在調查這個舉報案件。CRA稱,2015年在安省和BC省共調查了2203宗房地產涉稅案,明年計劃更多些。CRA將嚴肅處理偷稅案例,承諾保護稅務系統的公平和完整。

本文根據環球郵報報道編譯,略有刪節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已經有 334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注:
  • 地產及投資版面的文章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請謹慎!
  • 溫哥華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或許可,嚴禁轉載或摘錄
  •  延伸閱讀 更多...
    BC省南海岸房地產市場呈現新活力 溫哥華房屋掛牌量創下17年來新高  (1條評論)
    大溫和菲沙河谷的購房者仍很謹慎  (2條評論) 大溫房市銷量上月降10% 好消息是  (2條評論)
    慘了! BC人口流失 影響大溫地產業  (1條評論) TD:下半年加國住房市場將更加堅挺  (1條評論)
    加國2大市場公寓銷售和建設均下滑 加國房市要火?伍月數據有積極信號  (1條評論)
    多倫多和溫哥華的公寓市場的風險 關稅不確定性導致度假屋市場放緩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
    評論81 fzy2000 2016-09-15 14:06
    這案子牽扯到很多人。顧老板難過不說。人頭們也得出血。
    評論80 icecream 2016-09-15 13:46
    [quote="onstrike"][quote="icecream"][quote="流著淚的你的臉"]但是他作為受益人那些收益哪兒去了 個人稅只報幾萬的收入,公司報的虧損,還是逃稅了[/quote] 我猜收益可以作公司各項支出,被抵消掉[/quote] 挺多也就查他的公司收益的部分的上稅問題,但很難的,把所有費用都可以打進去。其它真是沒什麼違法的。 加拿大的自助房規定挺松的,並不是你需要真正住進去,出租4年以內是可以的,只要賣的時候指定(注意這個是你自己指定)這是自助房就可以了。也就是說你可以有n個房子,都出租,賣的時候你只要指定這個是自主就可...  [更多...]
    評論79 游客 [平.幼.伍.奧] 2016-09-15 13:08
    Really????? Why don\'t you report them to CRA??? do not defame innocent people if you do not have any evidence!!!
    評論78 璐烘 2016-09-15 11:52
    [quote="onstrike"][quote="icecream"][quote="流著淚的你的臉"]但是他作為受益人那些收益哪兒去了 個人稅只報幾萬的收入,公司報的虧損,還是逃稅了[/quote] 我猜收益可以作公司各項支出,被抵消掉[/quote] 挺多也就查他的公司收益的部分的上稅問題,但很難的,把所有費用都可以打進去。其它真是沒什麼違法的。 加拿大的自助房規定挺松的,並不是你需要真正住進去,出租4年以內是可以的,只要賣的時候指定(注意這個是你自己指定)這是自助房就可以了。也就是說你可以有n個房子,都出租,賣的時候你只要指定這個是自主就可...  [更多...]
    評論77 onstrike 2016-09-15 11:28
    [quote="icecream"][quote="流著淚的你的臉"][quote="icecream"]在這個案例裡,顧老板是利用了別人的身份:別人的資金當首付,別人的信用來貸款,別人的首套房政策。稅局要查也是查那個被利用的人,顧老板坐收漁利。 這個案例絕對是空手套白狼的典范[/quote] 但是他作為受益人那些收益哪兒去了 個人稅只報幾萬的收入,公司報的虧損,還是逃稅了[/quote] 我猜收益可以作公司各項支出,被抵消掉[/quote] 挺多也就查他的公司收益的部分的上稅問題,但很難的,把所有費用都可以打進去。其它真是沒什麼違法的。 加拿大的自...  [更多...]
    評論76 vanbusiness 2016-09-14 22:37
    這個文章寫的把那些借款的人象傻逼或者是天使壹樣。用我的錢做首付,還要用我的信用貸款,最後還要用我的免稅權,顧老板空手套白狼。賺錢了,顧先生拿大頭,債主只拿壹點利息。如果房價跌了,顧先生恐怕會甩手不管的,因為這個房子與他無關。
    評論75 不羈的風 2016-09-14 20:17
    [quote="璐烘"][quote="不羈的風"][quote="璐烘"]我說的都是做retail的正常花銷好麼。你賣東西不做廣告,不要陪客戶吃飯,不需要有辦公場所,不需要發工資給銷售人員?[/quote] 顧老板說得對[/quote] 不用冷嘲熱諷,本來就是這樣,作為壹個零售商,我進了貨,自然是要高價賣出去,我賣出去的過程中產生各種花費,我自然也是要抵扣我的收入的。 我不明白這麼很正常的壹個生意行為也能被你攪和成好像要偷稅漏稅壹樣,完全不懂居心何在。[/quote] 顧老板說得有理
    評論74 璐烘 2016-09-14 16:07
    [quote="不羈的風"][quote="璐烘"][quote="不羈的風"]顧老板,你好[/quote] 我說的都是做retail的正常花銷好麼。你賣東西不做廣告,不要陪客戶吃飯,不需要有辦公場所,不需要發工資給銷售人員?[/quote] 顧老板說得對[/quote] 不用冷嘲熱諷,本來就是這樣,作為壹個零售商,我進了貨,自然是要高價賣出去,我賣出去的過程中產生各種花費,我自然也是要抵扣我的收入的。 我不明白這麼很正常的壹個生意行為也能被你攪和成好像要偷稅漏稅壹樣,完全不懂居心何在。
    評論73 不羈的風 2016-09-14 15:58
    [quote="璐烘"][quote="不羈的風"][quote="璐烘"]幾百塊的賺頭嘛,做個廣告,找人排隊搶iPhone7也要給辛苦費嘛,陪買手機的客戶吃點東西也要錢嘛。送手機過去給買手機的客戶開車也算錢的吧。在家裡辦公是不是也要算home office啊。柒柒八八算下來。自己在給自己發個工資。幾百塊的賺頭分分鍾就能變成負的。[/quote] 顧老板,你好[/quote] 我說的都是做retail的正常花銷好麼。你賣東西不做廣告,不要陪客戶吃飯,不需要有辦公場所,不需要發工資給銷售人員?[/quote] 顧老板說得對
    評論72 璐烘 2016-09-14 00:02
    [quote="流著淚的你的臉"]有很多人可能沒弄清壹件事情 就是當你在短期內不停重復使用壹種手法賺錢,哪怕是基於壹種合理的借口,稅局也完全有理由認為你在從事商業活動,甚至都不可以按50%capital gain,而是100%收入來納稅 所以自以為合理合法,但是幾年內重復操作30多次,傻子也明白怎麼回事了,稅局那幫人可不傻[/quote] 並非你說這樣。我今年買房子今年賣房子,又買房子又賣房子。在買再賣。沒人管你的。房子可以作為你的investment,也可以作為你的inventory。這是沒有問題的。你可以報capital gain。這個具體可以看之前有壹...  [更多...]
    評論71 璐烘 2016-09-13 23:56
    [quote="不羈的風"][quote="璐烘"][quote="不羈的風"]願聽如何加價壹倍還不用繳稅,看看有什麼成本[/quote] 幾百塊的賺頭嘛,做個廣告,找人排隊搶iPhone7也要給辛苦費嘛,陪買手機的客戶吃點東西也要錢嘛。送手機過去給買手機的客戶開車也算錢的吧。在家裡辦公是不是也要算home office啊。柒柒八八算下來。自己在給自己發個工資。幾百塊的賺頭分分鍾就能變成負的。[/quote] 顧老板,你好[/quote] 我說的都是做retail的正常花銷好麼。你賣東西不做廣告,不要陪客戶吃飯,不需要有辦公場所,不需要發工資給銷售人員?
    評論70 流著淚的你的臉 2016-09-13 22:59
    有很多人可能沒弄清壹件事情 就是當你在短期內不停重復使用壹種手法賺錢,哪怕是基於壹種合理的借口,稅局也完全有理由認為你在從事商業活動,甚至都不可以按50%capital gain,而是100%收入來納稅 所以自以為合理合法,但是幾年內重復操作30多次,傻子也明白怎麼回事了,稅局那幫人可不傻
    評論69 不羈的風 2016-09-13 21:40
    [quote="璐烘"][quote="不羈的風"][quote="璐烘"]加價壹倍賣出去未必就要繳稅,又不是盈利壹倍。[/quote] 願聽如何加價壹倍還不用繳稅,看看有什麼成本[/quote] 幾百塊的賺頭嘛,做個廣告,找人排隊搶iPhone7也要給辛苦費嘛,陪買手機的客戶吃點東西也要錢嘛。送手機過去給買手機的客戶開車也算錢的吧。在家裡辦公是不是也要算home office啊。柒柒八八算下來。自己在給自己發個工資。幾百塊的賺頭分分鍾就能變成負的。[/quote] 顧老板,你好
    評論68 icecream 2016-09-13 14:27
    [quote="流著淚的你的臉"][quote="icecream"][quote="璐烘"]利用bare trust確實不用登記也不用交PTT。只是就算你是beneficial owner,你居住時間太短也是不行的。畢竟你居住不到壹年的房子claim成主要居住房屋很容易被稅局盯上,雖然說以前有華人大哥跟稅局打官司也贏了,但那畢竟是個例。我不知道他怎麼樣可以在短期內把那麼多房子都同時變成主要居住房屋。出了找名額這個方法,我也想不到別的方法了。找名額著方法不是聽下雨天握把傘說是印度人特別喜歡用的方法嗎 :mrgreen:[/quote] 在這個案例裡,顧老板是利用了別人的身份:...  [更多...]
    評論67 非量 2016-09-13 13:12
    [quote="發糕"][quote="璐烘"][quote="不羈的風"]願聽如何加價壹倍還不用繳稅,看看有什麼成本[/quote] 幾百塊的賺頭嘛,做個廣告,找人排隊搶iPhone7也要給辛苦費嘛,陪買手機的客戶吃點東西也要錢嘛。送手機過去給買手機的客戶開車也算錢的吧。在家裡辦公是不是也要算home office啊。柒柒八八算下來。自己在給自己發個工資。幾百塊的賺頭分分鍾就能變成負的。[/quote] 幾百塊可以找到合適的理由消耗掉,幾百萬如何短期內消耗?起碼也要reasonable的消耗掉。[/quote] 幾百萬的生意收入根本沒報。
    評論66 流著淚的你的臉 2016-09-13 12:38
    [quote="發糕"][quote="璐烘"][quote="不羈的風"]願聽如何加價壹倍還不用繳稅,看看有什麼成本[/quote] 幾百塊的賺頭嘛,做個廣告,找人排隊搶iPhone7也要給辛苦費嘛,陪買手機的客戶吃點東西也要錢嘛。送手機過去給買手機的客戶開車也算錢的吧。在家裡辦公是不是也要算home office啊。柒柒八八算下來。自己在給自己發個工資。幾百塊的賺頭分分鍾就能變成負的。[/quote] 幾百塊可以找到合適的理由消耗掉,幾百萬如何短期內消耗?起碼也要reasonable的消耗掉。[/quote] 同意 稅局來好好查壹下,絕對壹逮壹個准兒
    評論65 流著淚的你的臉 2016-09-13 12:36
    [quote="icecream"][quote="璐烘"][quote="pmer"]會不會把每個property都設成bare trust,要賣的時候再把自己轉成beneficial owner, 反正bare trust不需要在Land Title Registry登記,也沒有PTT, 整個協議就可以了 :mrgreen: 純探討啊 :mrgreen:[/quote] 利用bare trust確實不用登記也不用交PTT。只是就算你是beneficial owner,你居住時間太短也是不行的。畢竟你居住不到壹年的房子claim成主要居住房屋很容易被稅局盯上,雖然說以前有華人大哥跟稅局打官司也贏了,但那畢竟是個例。我不知道他怎麼樣可以在短期內把那麼多房子...  [更多...]
    評論64 璐烘 2016-09-13 09:30
    [quote="發糕"][quote="璐烘"][quote="不羈的風"]願聽如何加價壹倍還不用繳稅,看看有什麼成本[/quote] 幾百塊的賺頭嘛,做個廣告,找人排隊搶iPhone7也要給辛苦費嘛,陪買手機的客戶吃點東西也要錢嘛。送手機過去給買手機的客戶開車也算錢的吧。在家裡辦公是不是也要算home office啊。柒柒八八算下來。自己在給自己發個工資。幾百塊的賺頭分分鍾就能變成負的。[/quote] 幾百塊可以找到合適的理由消耗掉,幾百萬如何短期內消耗?起碼也要reasonable的消耗掉。[/quote] 你要知道有幾百萬的賺頭,請你在財務年度開始的時候就...  [更多...]
    評論63 發糕 2016-09-13 09:27
    [quote="璐烘"][quote="不羈的風"][quote="璐烘"]加價壹倍賣出去未必就要繳稅,又不是盈利壹倍。[/quote] 願聽如何加價壹倍還不用繳稅,看看有什麼成本[/quote] 幾百塊的賺頭嘛,做個廣告,找人排隊搶iPhone7也要給辛苦費嘛,陪買手機的客戶吃點東西也要錢嘛。送手機過去給買手機的客戶開車也算錢的吧。在家裡辦公是不是也要算home office啊。柒柒八八算下來。自己在給自己發個工資。幾百塊的賺頭分分鍾就能變成負的。[/quote] 幾百塊可以找到合適的理由消耗掉,幾百萬如何短期內消耗?起碼也要reasonable的消耗掉。
    評論62 璐烘 2016-09-13 09:20
    [quote="不羈的風"][quote="璐烘"][quote="不羈的風"]加價壹倍賣出去交稅了嗎?[/quote] 加價壹倍賣出去未必就要繳稅,又不是盈利壹倍。[/quote] 願聽如何加價壹倍還不用繳稅,看看有什麼成本[/quote] 幾百塊的賺頭嘛,做個廣告,找人排隊搶iPhone7也要給辛苦費嘛,陪買手機的客戶吃點東西也要錢嘛。送手機過去給買手機的客戶開車也算錢的吧。在家裡辦公是不是也要算home office啊。柒柒八八算下來。自己在給自己發個工資。幾百塊的賺頭分分鍾就能變成負的。
    評論61 不羈的風 2016-09-12 21:49
    [quote="璐烘"][quote="不羈的風"][quote="太尉"]很多人還是帶著濃厚的天朝思維看待現代自由貿易,舉個例子:壹個人去蘋果店買了個iPhone7,是用信用卡支付的(並沒有實際付錢),然後加價壹倍賣了(賣不出就退回蘋果店),這樣的人我們是贊賞他有商業頭腦呢,還是指責他“投機倒把”,還要去稅局舉辦他偷稅漏稅呢?[/quote] 加價壹倍賣出去交稅了嗎?[/quote] 加價壹倍賣出去未必就要繳稅,又不是盈利壹倍。[/quote] 願聽如何加價壹倍還不用繳稅,看看有什麼成本
    評論60 icecream 2016-09-12 19:48
    [quote="璐烘"][quote="pmer"][quote="璐烘"]不知道會不會家人的名額也占上了。 :mrgreen: 或者找點別的人?這就不知道了。[/quote] 會不會把每個property都設成bare trust,要賣的時候再把自己轉成beneficial owner, 反正bare trust不需要在Land Title Registry登記,也沒有PTT, 整個協議就可以了 :mrgreen: 純探討啊 :mrgreen:[/quote] 利用bare trust確實不用登記也不用交PTT。只是就算你是beneficial owner,你居住時間太短也是不行的。畢竟你居住不到壹年的房子claim成主要居住房屋很容易被稅局盯上,雖然說以前有華...  [更多...]
    評論59 璐烘 2016-09-12 16:47
    [quote="pmer"][quote="璐烘"][quote="pmer"]可是主要居所只能報壹處啊,應該還用了其他的方法, 感覺設了壹堆的trust :mrgreen:[/quote] 不知道會不會家人的名額也占上了。 :mrgreen: 或者找點別的人?這就不知道了。[/quote] 會不會把每個property都設成bare trust,要賣的時候再把自己轉成beneficial owner, 反正bare trust不需要在Land Title Registry登記,也沒有PTT, 整個協議就可以了 :mrgreen: 純探討啊 :mrgreen:[/quote] bare trust確實不用登記也不用交PTT。只是就算你是beneficial owner,你居住時間太短也...  [更多...]
    評論58 pmer 2016-09-12 16:33
    [quote="璐烘"][quote="pmer"][quote="璐烘"]不是壹類,首套自住房和實際收益人是兩個概念。實際收益人是屬於別人把房子買好貸款做了。然後你接下來享用這個房子,你是房子實際的享用者,這個是實際收益人。但是這裡面涉及了attribution rule,這個是用來限制這類做法的關鍵規則。很多tax planning都毀在attribution rule上面。我猜如果他使用合理做法來規避attribution rule,應該是用了這個人的名字來還所有貸款已經房屋所有開銷。這樣,房子雖然在那個non resident名下,但是實際房屋卻在這個人名下,他需要報所有的房屋rental...  [更多...]
    評論57 游客 [禮.親.夏.梁] 2016-09-12 16:25
    個人覺得看炒賣什麼東西,民生必需物資是不能炒賣的,比如糧食,食品,住宅,否則大亂,這方面政府確應該立法嚴禁炒賣。
    評論56 stanford 2016-09-12 16:18
    打官司吧,有罪的該罰就罰,依法辦事就對了。沒罪則還人清白,法律有漏洞的話,補漏就是。
    評論55 璐烘 2016-09-12 16:11
    [quote="游客"]你說的這些都是畢業程序而已,沒看出有什麼高不可及深不可測呀,你敢保證這些人畢業了,通過專業資格考試了就有專業知識了?還不是幫你做個東西,錯了改,在你身上積累經驗呀?如果顧先生真的被告了,敗訴了,我建議他也來告告出主意沒出好的![/quote] 你沒看到我說的?考完試又不算完,還有經驗要求。沒有經驗壹樣沒法執業。盡管怎麼來的,那不就是做的多了才有的經驗。當然沒人能說他們就壹定不會犯錯。普華永道那麼大的會計師事務所前壹陣子還在美國被人起訴了,當年安達信不也是在安然事件中受波及倒閉。 這...  [更多...]
    評論54 游客 [仁.親.其.梁] 2016-09-12 15:57
    你說的這些都是畢業程序而已,沒看出有什麼高不可及深不可測呀,你敢保證這些人畢業了,通過專業資格考試了就有專業知識了?還不是幫你做個東西,錯了改,在你身上積累經驗呀?如果顧先生真的被告了,敗訴了,我建議他也來告告出主意沒出好的!
    評論53 璐烘 2016-09-12 15:53
    [quote="pmer"][quote="璐烘"][quote="icecream"]記得前壹段時間,有網友建議菜司令利用其”首套自住房“身份。免費住房,還有穩定不菲回報,不知道是不是屬於這類手法? @菜鳥先飛[/quote] 不是壹類,首套自住房和實際收益人是兩個概念。實際收益人是屬於別人把房子買好貸款做了。然後你接下來享用這個房子,你是房子實際的享用者,這個是實際收益人。但是這裡面涉及了attribution rule,這個是用來限制這類做法的關鍵規則。很多tax planning都毀在attribution rule上面。我猜如果他使用合理做法來規避attribution rule,應該...  [更多...]
    評論52 璐烘 2016-09-12 15:45
    [quote="游客"]不給你壹壹列舉了,這邊所有的專業協會都是培訓參加了就可以執業了,小會計小律師們就在斗爭中成長,執業的過程就像在飄搖的船上沒著沒落的。我沒事兒光聽這些“專業人士”抱怨吐苦水兒呐,你來的年頭可能不多,不了解也可以理解。找了專家,所有的事情也要自己想想好好把握,畢竟人家也有免責聲明,後果由當事人承擔。“專業人士”們,要弄就弄個徹底沒漏洞的,要不然就說不知道,別禍害人![/quote] 參加培訓就能執業?你這是哪裡聽說的。你說的是大街上掛著壹個income tax的牌子的那種吧或者公證人吧。真正的律師...  [更多...]
    評論51 游客 [仁.親.其.梁] 2016-09-12 15:31
    不給你壹壹列舉了,這邊所有的專業協會都是培訓參加了就可以執業了,小會計小律師們就在斗爭中成長,執業的過程就像在飄搖的船上沒著沒落的。我沒事兒光聽這些“專業人士”抱怨吐苦水兒呐,你來的年頭可能不多,不了解也可以理解。找了專家,所有的事情也要自己想想好好把握,畢竟人家也有免責聲明,後果由當事人承擔。“專業人士”們,要弄就弄個徹底沒漏洞的,要不然就說不知道,別禍害人!
    評論50 pmer 2016-09-12 15:28
    [quote="璐烘"][quote="icecream"]記得前壹段時間,有網友建議菜司令利用其”首套自住房“身份。免費住房,還有穩定不菲回報,不知道是不是屬於這類手法? @菜鳥先飛[/quote] 不是壹類,首套自住房和實際收益人是兩個概念。實際收益人是屬於別人把房子買好貸款做了。然後你接下來享用這個房子,你是房子實際的享用者,這個是實際收益人。但是這裡面涉及了attribution rule,這個是用來限制這類做法的關鍵規則。很多tax planning都毀在attribution rule上面。我猜如果他使用合理做法來規避attribution rule,應該是用了這個人的...  [更多...]
    評論49 璐烘 2016-09-12 15:15
    [quote="游客"]現在新畢業沒幾天的小會計小律師就道聽途說的弄點“幹貨”糊口,真是膽大專業差。不是說你,也沒必要尷尬。[/quote] 我這外行人都知道剛畢業的小會計小律師是不能執業的,你這看著這麼內行的評論怎麼連這個基本常識也不知道。你看到哪家事務所的老板是剛畢業的小會計小律師了?
    評論48 游客 [仁.親.其.梁] 2016-09-12 14:52
    現在新畢業沒幾天的小會計小律師就道聽途說的弄點“幹貨”糊口,真是膽大專業差。不是說你,也沒必要尷尬。
    評論47 璐烘 2016-09-12 13:04
    [quote="游客"]有的會計師,在解放區的,還專門有地產買賣的模板亮給客戶,照著模板做地產炒賣保你賺。然後介紹“團隊”給你呐!政府是該管管![/quote] 這都是做生意的,他們收了咨詢費,那不給點具體的意見哪能說得過去。光收咨詢費,有用的意見啥也說不出,這種會計師怕是誰也不願意找吧。得看開點,大家都是做生意吃口飯而已,老外的會計師也未必竟能好到哪裡去了。何況你要是遇到了專業方面的問題,不也得求助於這些人麼。
    評論46 游客 [仁.親.其.梁] 2016-09-12 12:03
    有的會計師,在解放區的,還專門有地產買賣的模板亮給客戶,照著模板做地產炒賣保你賺。然後介紹“團隊”給你呐!政府是該管管!
    評論45 璐烘 2016-09-12 10:39
    [quote="大磚生"][quote="游客"]高手呀,絕對高手,研究透了加拿大的房產買賣稅法,有辦法,厲害,佩服,我怎麼就沒想到呢? 這就是差距呀,不是壹點,所以就應該是沒錢人士,哈哈.[/quote] 差距啊,要是我能有這樣的頭腦,也能住上西溫的海景房 :mrgreen:[/quote] 這也不全是他的頭腦,他是敢做的人。背後有專門支招的呢。多跟你律師會計師談談,這種方法你也能有。
    評論44 璐烘 2016-09-12 10:37
    [quote="不羈的風"][quote="太尉"]很多人還是帶著濃厚的天朝思維看待現代自由貿易,舉個例子:壹個人去蘋果店買了個iPhone7,是用信用卡支付的(並沒有實際付錢),然後加價壹倍賣了(賣不出就退回蘋果店),這樣的人我們是贊賞他有商業頭腦呢,還是指責他“投機倒把”,還要去稅局舉辦他偷稅漏稅呢?[/quote] 加價壹倍賣出去交稅了嗎?[/quote] 加價壹倍賣出去未必就要繳稅,又不是盈利壹倍。
    評論43 大磚生 2016-09-11 21:47
    [quote="游客"]高手呀,絕對高手,研究透了加拿大的房產買賣稅法,有辦法,厲害,佩服,我怎麼就沒想到呢? 這就是差距呀,不是壹點,所以就應該是沒錢人士,哈哈.[/quote] 差距啊,要是我能有這樣的頭腦,也能住上西溫的海景房 :mrgreen:
    評論42 游客 [及.乎.莽.遵] 2016-09-11 19:34
    挺而走險,只是運氣不好。怎麼照片與材料都曬網上了,這哥們真是虐心。這先例壹開,倒下的怕是壹串。大筆的律師費.........。律師們可都是喂不飽的白眼狼..........
    評論41 游客 [苦.昔.陵.子] 2016-09-11 18:56
    差距在於你是否敢違法去賺錢。沒有什麼值得羨慕的。
    評論40 游客 [違.玉.國.作] 2016-09-11 15:25
    如果沒有老外或其他前輩的栽培,壹個09年才移民的人怎麼能做的這麼“完美”。加拿大總是毛頭指向中國人,他還不是跟當地人學的。還有高房價的問題,你老外要是不賣高房價,房價能抬高嗎!
    評論39 游客 [所.能.百.箸] 2016-09-11 14:50
    合法避稅不代表就符合加拿大這個社會的普遍道德准則。
    評論38 icecream 2016-09-11 14:50
    [quote="璐烘"]不是壹類,首套自住房和實際收益人是兩個概念。實際收益人是屬於別人把房子買好貸款做了。然後你接下來享用這個房子,你是房子實際的享用者,這個是實際收益人。但是這裡面涉及了attribution rule,這個是用來限制這類做法的關鍵規則。很多tax planning都毀在attribution rule上面。我猜如果他使用合理做法來規避attribution rule,應該是用了這個人的名字來還所有貸款已經房屋所有開銷。這樣,房子雖然在那個non resident名下,但是實際房屋卻在這個人名下,他需要報所有的房屋rental的收入等等。然後賣房子的時候cap...  [更多...]
    評論37 grinder 2016-09-11 14:37
    有是中國人聰明的例子
    評論36 wyx2000 2016-09-11 14:33
    咋避稅法。這些拿出這麼多錢的人怎麼可能沒自主房。
    評論35 不羈的風 2016-09-11 14:11
    [quote="太尉"]很多人還是帶著濃厚的天朝思維看待現代自由貿易,舉個例子:壹個人去蘋果店買了個iPhone7,是用信用卡支付的(並沒有實際付錢),然後加價壹倍賣了(賣不出就退回蘋果店),這樣的人我們是贊賞他有商業頭腦呢,還是指責他“投機倒把”,還要去稅局舉辦他偷稅漏稅呢?[/quote] 加價壹倍賣出去交稅了嗎?
    評論34 MoYi 2016-09-11 14:05
    "[size=14][color=#000000]這些投資者購房記錄顯示,很多投資者申報名下房產為”自住房“, 雖然他們根本壹天也沒有居住。但卻可以在賣房獲利後,無需繳納資本利得稅[/size][/color]" 把投資房, 申報為自住房, 還算合法避稅?
    評論33 游客 [勿.何.叁.拾] 2016-09-11 13:39
    這些自以為是投機取巧,破壞加拿大法律的人應該好好收拾。大家應該舉報。
    評論32 游客 [曰.老.百.知] 2016-09-11 12:40
    高手呀,絕對高手,研究透了加拿大的房產買賣稅法,有辦法,厲害,佩服,我怎麼就沒想到呢? 這就是差距呀,不是壹點,所以就應該是沒錢人士,哈哈.
    評論31 虹貓 2016-09-11 12:14
    [quote="璐烘"]那這兩者中間的灰色地帶就很難界定了。畢竟在加拿大稅法上就寫了,只要避稅就是違法,沒有合法的避稅。所以人們在這裡壹般都說tax planning。他這種操作就是在灰色地帶裡進行的,不過這哥們估計也得准備找個好點的律師吧,畢竟他動靜整的有點大了。[/quote] 有些人就是喜歡搞死
    評論30 游客 [之.昔.西.義] 2016-09-11 11:58
    打倒蝗蟲
    評論29 非量 2016-09-11 11:52
    [quote="非量"]增加供應量本身沒有問題,但要保證增加的供應滿足本地的住房需求,而不是海外資本炒房的需求。 征收反炒房稅省政府就可以立法實行。洗錢和逃稅確實要聯邦政府牽頭處理。[/quote]
    評論28 非量 2016-09-11 11:52
    [quote="璐烘"]就洗錢逃稅來說,省長能做的也是有限吧。畢竟很多東西貌似都牽扯到了聯邦層面。省長可以做的也就是增加供應量了,我覺得她增加供應量的做法不錯,是對的。[/quote] 增加供應量本身沒有問題,對要保證增加的供應滿足本地的住房需求,而不是海外資本炒房的需求。 征收反炒房稅省政府就可以立法實行。洗錢和逃稅確實要聯邦政府牽頭處理。
    評論27 太尉 2016-09-11 11:49
    很多人還是帶著濃厚的天朝思維看待現代自由貿易,舉個例子:壹個人去蘋果店買了個iPhone7,是用信用卡支付的(並沒有實際付錢),然後加價壹倍賣了(賣不出就退回蘋果店),這樣的人我們是贊賞他有商業頭腦呢,還是指責他“投機倒把”,還要去稅局舉辦他偷稅漏稅呢?
    評論26 素裡雲杉 2016-09-11 11:19
    此人所作的完全合法,主要大伙還是很眼紅他賺了大錢,如果他投資虧了,大家就冷嘲熱諷,他賺了就嫉妒。
    評論25 璐烘 2016-09-11 11:16
    [quote="靈猴"]都是利欲熏心啊[/quote] 不是應了那句老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評論24 璐烘 2016-09-11 11:02
    [quote="非量"]省長到現在也不肯面對炒房,洗錢和逃稅問題,還在說什麼房屋供應是問題所在。[/quote] 就洗錢逃稅來說,省長能做的也是有限吧。畢竟很多東西貌似都牽扯到了聯邦層面。省長可以做的也就是增加供應量了,我覺得她增加供應量的做法不錯,是對的。
    評論23 璐烘 2016-09-11 11:00
    [quote="好在多問了"]這應該是合法避稅吧。政府政策有那麼大漏洞,自己不作為去彌補,寄希望於納稅人主動老實不鑽空子,非去撞南牆嘛。[/quote] 反正明面上看起來確實是沒違法。這屬於聯邦稅法,省裡改不了吧應該。而且修改法律也沒有那麼容易,好像要經過挺多步驟的。具體的我也不懂。我覺得不管稅法怎麼修改,想走灰色地帶的人,總是可以找到灰色地帶的。
    評論22 靈猴 2016-09-11 10:57
    都是利欲熏心啊
    評論21 璐烘 2016-09-11 10:56
    [quote="icecream"]記得前壹段時間,有網友建議菜司令利用其”首套自住房“身份。免費住房,還有穩定不菲回報,不知道是不是屬於這類手法? @菜鳥先飛[/quote] 不是壹類,首套自住房和實際收益人是兩個概念。實際收益人是屬於別人把房子買好貸款做了。然後你接下來享用這個房子,你是房子實際的享用者,這個是實際收益人。但是這裡面涉及了attribution rule,這個是用來限制這類做法的關鍵規則。很多tax planning都毀在attribution rule上面。我猜如果他使用合理做法來規避attribution rule,應該是用了這個人的名字來還所有貸款...  [更多...]
    評論20 璐烘 2016-09-11 10:45
    [quote="A70Plus"][quote="璐烘"]這個東西,理論上來說,貌似也不算偷稅漏稅。全部做法都符合法律規定。唯壹能說他的就是他做這些是故意的去避稅。不知道這案子CRA能不能贏。CRA調查歸調查,能不能定罪那還得繼續關注著。畢竟這個人的做法是符合法律規定的。[/quote] 合法避稅和本來不合法而偏要弄成合法,那是2回事。[/quote] 那這兩者中間的灰色地帶就很難界定了。畢竟在加拿大稅法上就寫了,只要避稅就是違法,沒有合法的避稅。所以人們在這裡壹般都說tax planning。他這種操作就是在灰色地帶裡進行的,不過這哥們估計也得...  [更多...]
    評論19 游客 [仁.親.其.梁] 2016-09-11 10:07
    伊朗人有的是這麼幹的,幹嘛沒人舉報?
    評論18 Hewett 2016-09-11 10:00
    炒房只是炒幾塊木板,跟炒幾片青菜壹樣, 沒 那 麼 嚴 重 .
    評論17 非量 2016-09-11 09:56
    省長到現在也不肯面對炒房,洗錢和逃稅問題,還在說什麼房屋供應是問題所在。
    評論16 虹貓 2016-09-11 09:47
    就是這些垃圾害了守規矩的人
    評論15 非量 2016-09-11 09:42
    太瘋狂了。
    評論14 好在多問了 2016-09-11 09:38
    這應該是合法避稅吧。政府政策有那麼大漏洞,自己不作為去彌補,寄希望於納稅人主動老實不鑽空子,非去撞南牆嘛。
    評論13 maoxiaoyang 2016-09-11 09:30
    這種炒房為生的生意,個人收入當然可能很低。不要只看賊吃肉,不看賊挨打。自己去做做看,就沒那個膽量!
    評論12 maoxiaoyang 2016-09-11 09:24
    妒忌!小心華人自己被排斥。集資貸款炒房沒錯!合法交稅,合法避稅應該。炒房的風險也是炒家自己要承受的。房價下跌,炒家也倒霉。 在報上爆光,說明炒家合法。舉報人妒火中燒,要出氣。報刊為吸引讀者,登這種專門針對華人,房屋炒家。 華人自己不動腦筋,也妒火中燒。大批漢奸文學,漢奸出現。
    評論11 icecream 2016-09-11 09:23
    記得前壹段時間,有網友建議菜司令利用其”首套自住房“身份。免費住房,還有穩定不菲回報,不知道是不是屬於這類手法? @菜鳥先飛
    評論10 GPS2000 2016-09-11 09:13
    這個應該算是逃稅。
    評論9 A70Plus 2016-09-11 09:04
    [quote="璐烘"]這個東西,理論上來說,貌似也不算偷稅漏稅。全部做法都符合法律規定。唯壹能說他的就是他做這些是故意的去避稅。不知道這案子CRA能不能贏。CRA調查歸調查,能不能定罪那還得繼續關注著。畢竟這個人的做法是符合法律規定的。[/quote] 合法避稅和本來不合法而偏要弄成合法,那是2回事。
    評論8 游客 [者.曰.漢.王] 2016-09-11 08:59
    冰山壹角,溫哥華多的是這種不法炒房者,政府不出新政嚴打這樣的炒客還待幾時啊!嚴懲不貸!!!
    評論7 璐烘 2016-09-11 08:55
    這個東西,理論上來說,貌似也不算偷稅漏稅。全部做法都符合法律規定。唯壹能說他的就是他做這些是故意的去避稅。不知道這案子CRA能不能贏。CRA調查歸調查,能不能定罪那還得繼續關注著。畢竟這個人的做法是符合法律規定的。
    評論6 讓我靜靜 2016-09-11 08:30
    這樣的公司不止壹個吧。像新某某,新某某,龍某,那些地產公司你相信他們只通過傭金和教授地產經紀課程賺錢?
    評論5 Hewett 2016-09-11 07:25
    人頭就是有風險.
    評論4 游客 [仁.親.其.梁] 2016-09-11 04:43
    實名舉報?這是自己人分贓不均弄的吧?
    評論3 游客 [喜.昔.湯.義] 2016-09-11 02:58
    蓋子被打開了壹條縫,下面藏著的東西會壹個個冒出來嗎?
    評論2 游客 [及.乎.莽.遵] 2016-09-11 01:25
    這個風險太大,稅務局只要被盯上,不太好脫身。不像中國可以疏通。弄不好財丟失去自由身。
    評論1 游客 [絲.拾.中.故] 2016-09-11 00:38
    哈哈!該嚴厲打擊了!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